棺是古埃及人最为重要的丧葬用具之一,是安置死者木乃伊的葬具。除了让遗体得到妥善存放外,它还具备保存死者法力的作用,并且独立组成一个完整的宇宙世界:棺盖象征天,棺椁代表地。无论是棺的形状,还是它的装饰,都是为死者的重生而设计的,它们的形制也随着古埃及人丧葬观念的转变而不断变化。
前王朝时期——古王国时期 (公元前4000—前2160 年)
古埃及人最早是以芦苇做的席子或动物的皮毛包裹死者的躯体,后来用篮筐或卵形及长方形的简易陶土棺材安放尸体。在第三王朝和第四王朝期间,出现了形似平行六面体房屋,上面彩绘法老宫殿正面的木棺,这种棺一直沿用至后王朝时期。
第一中间期——中王国时期----第二中间期 (公元前2160—公元前1550年)
中王国时期木棺的一侧通常绘有乌杰特之眼,即荷鲁斯之眼。死者可以由此窥视外部世界,并与生者保持联系,以“看”的方式享用贡品。棺的内部还写有象形文字的咒语和祭品清单。中王国末期则出现了仿造木乃伊的人形木棺,在躯体遭到损坏的情况下,这种木棺可以充当木乃伊的替代品。第二中间期末期的底比斯地区还出现了一种叫做“rishi”的特殊人形棺,这种人形棺外部的装饰铺满了羽毛,而“rishi”一词源于阿拉伯语的“羽毛”,这也直接说明了这种人形棺的特点。
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公元前1069年)
古埃及人为了更好地保护木乃伊,棺往往不止一副,有的会层层套装,有的还增加大理石外棺。第十八王朝初期,流行白底彩绘的装饰,色彩丰富,样式简单。棺盖上绘有模仿缠在木乃伊身上绷带的一条竖向的带子和四条横向的带子,这些带子上写着祭神祈灵的象形文字咒语,纵横交错切割出的格层里布满祭祀和丧葬场景的画面。第十八王朝中期还出现了金箔装饰的棺,装饰图案变成了黑底黄色的图画。到了第十九王朝初期,又演变成迥然不同的黄底、色彩鲜艳的图画。这一时期,在横竖相间的象形文字分割出的格子里,除了祭祀神灵的画面,还可以看到《亡灵书》中描绘的场景。
第三中间期——后王朝时期 (公元前1069—公元前332年)
在第三中间期,有两类棺材风靡一时,一类为“黄色棺材”,另一类是人形棺。人形棺的材料是泥浆和稻草,外部包裹石膏,被浸泡过胶水的亚麻布一层一层紧紧地压住。在塞易斯王朝(即第二十六王朝)时期,内棺通常被放置在一个或两个较大的人形棺内,还可以靠墙直立摆放。此外,一种形状为长方形有拱状棺盖和尖角柱子的新外棺开始出现。
希腊-罗马统治时期 (公元前332 —公元395年)
马其顿—托勒密时期的棺通常是人形棺,与后王朝时朝的棺并无二致,不过装饰精细程度却不比从前。在罗马时期,用废弃纸莎草制作的木乃伊肖像画更为生动真实。这一时期的石膏面具、木板蜡画也都反映了当时力求真实的艺术新风尚。
三重木棺示意图
Three-Layered Coffin
木棺上的图式
Pattern in the Coffin
木棺顶端是一排呈攻击状的眼镜蛇。左下方是带有金字塔形顶的墓室图案,墓室的门用铁锁锁住;墓室靠近山或直接在山中开挖出来,旁边波浪形的线条和黑点代表沙漠;保护亡灵永生的女神哈托尔从山中走来,她在人间的化身是母牛。她的身后是带有鹰翅的眼镜蛇。最下面的是保护死者遗体的阿努比斯神。该木棺来自底比斯的陵墓,现收藏于意大利都灵埃及博物馆。
帕第阿蒙尼莫普木乃伊内棺
棺盖(外)
棺盖(内)
棺底(外)
棺底(内)
帕第阿蒙尼莫普木乃伊内棺。
Inside of the Padiamenemope Coffin
内棺内外图案和逝者在阴间生活息息相关。
Can not display properly
为了您能获得最佳体验,请使用宽度大于1000px的屏幕浏览
亦或是扫描下方二维码,浏览手机版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