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象形文字又称圣书体文字,是古埃及最伟大的文化成就之一,经历了从再现式图像向文字符号体系演化的复杂过程。现存最古老的埃及象形文字遗存发现于公元前4000年前王朝时期容器封口的标签上。
古埃及象形文字独特复杂且富有表现性,埃及人称其为“神圣的语言”(medu-neceru),在不同历史阶段随着社会生活的需要出现过多次变化。自早期王朝时期开始,这种以行政和经济为目的的书写方式先后出现过“圣书体”、“僧侣体”和“世俗体”等三种。由于各种历史原因,约在公元前4世纪中期,世俗体被希腊文所取代;罗马帝国统治时期,又出现了科普特文(以希腊字母为主来书写埃及文的特殊书写系统,类似今日的汉语拼音,仅为科普特教士使用)。
由于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繁难,这种文字逐渐变成死文字,完全被人们所遗忘。1822年,法国学者让﹒弗朗索瓦﹒商博良首先破解了罗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大英博物馆藏)上的象形文字,为全面解读古埃及历史提供了线索。
(象形文字体设计参考图)
古埃及象形文字与中国汉字之间并无任何直接的联系,它们各自在截然不同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产物。但古埃及文字与特定汉字之间也存在着惊人的吻合之处。
Niut“城市”
Tĭng/dīng “城市”
以上两个文字除了在书写上明显相似外,含义也有所重合:两个字的形象都类似交叉的道路,其中古埃及象形文字象征一个封闭的、有两条交叉道路的村庄。而汉字“町”则是一块田地和一条标明的道路。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古埃及象形文字下部的半圆意味着这个名词是阴性,而汉字的“丁”字旁则为这个词提供了发音的依据。
Ra“太阳、日子”
Rì“太阳、日子”
在这个例子中,汉字与古埃及象形文字的图形起源相当类似。其用意也相近。除了在本意上做“太阳”,都可以做时间计量单位“天”(三天、十天)以外,也可以指称一天之中具备日照的特定时间段(白日、白天)。两个字的读音也意外地十分相似:古埃及文字读作“ra”,汉字读作“r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