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

Introduction

恶墨点华章——莫立唐艺术展

 

“三湘一立唐,艺多不张扬”。作为湖南省美协的创会元老,莫立唐先生不仅参与了协会的筹备,并长期担任驻会常务理事,其后任职湖南省群众艺术馆(现湖南省文化馆),为全省的美术干部开展美术专业辅导。在书画艺术上,他师承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高希舜先生,早年喜用彩墨描绘家乡新貌,20世纪80年代便成为享誉湖湘的山水画代表画家;晚年专攻书法,独创“斧劈书”,大气雄浑,与其绘画相得益彰。严谨谦逊的他“磨刀不误砍柴工”为座右铭退休以后仍不断地回溯传统、锤炼自己的心性与笔墨,半隐居在自己的书斋“稻田园”里书画自娱,铸就了他人眼中的文人风骨

莫立唐作为湖南老一辈艺术家代表,对故乡怀有深情,创作了很多湖南题材的绘画,他是最早描绘张家界山水的艺术家之一,并以画张家界奇崛山水著称。张家界山水是其走向大写意的试验田,20世纪80年代开始他便通过描摹张家界的石泉、丘壑,探索出独有的墨色厚重、用笔爽利的大写意山水风格。扎实的写生基础,是莫氏绘画的一大特点,不惟其山水如此,其形式高度洗练的花鸟画也是如此,他笔下活灵活现的洞庭鹰、破壳雏鸡等等都是他个人浓墨用笔与深入观察的体现。在书画领域,莫老毕生心血以求“恶墨点华章”,我们认为他不仅做到了,也最终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语言。

2022年,莫立唐先生家属将百余件莫立唐书画作品及手稿捐赠给湖南博物院这些作品纳入湖南博物院的收藏体系,既充实了本院“湖南书画名人收藏”,也丰富了湖南地域美术史的材料。本展览捐赠作品为主体,从山水画、花鸟画、书法三个方面展示他的“多艺”,同时也勾勒出其艺术发展的大致脉络是对莫立唐艺术作品初步研究的成果体现。以此展览致敬莫立唐先生在湖南艺术界的贡献,并感谢家属的慷慨捐赠!

A la une

  • 湖乡新景
    湖乡新景
  • 岳阳楼
    岳阳楼
  • 山城丽
    山城丽
  • 苗山新景
    苗山新景
  • 湖乡小景
    湖乡小景
  • 湘南农村
    湘南农村
  • 绿江桥头
    绿江桥头
  • 村居
    村居
  • 翠谷新城
    翠谷新城
  • 索溪峪百丈峡
    索溪峪百丈峡
  • 张家界
    张家界
  • 2006年 纸本 纵37.5厘米,横45厘米 湖南博物院藏 【释文】 款识:张家界名胜有袁家界奇观,波澜壮阔,气魄非凡,望之使人心惊肉跳,真世上绝景、天下奇观也。此作为老眼写生之一角,时年八十有二,身体尚健,故能登山一游,万幸万幸。余上张家界已是第七次矣。丙戌冬磨刀老人立唐并记。 印鉴:莫(朱文),立唐(朱文),磨刀老人(朱文)
    See More张家界之袁家界

Artist introduction

莫立唐

(1925—2016)

湖南省桃江县人,字曙光,号紫云翁、磨刀老人

曾任湖南省美术家协会驻会常务理事、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湖南书画研究院特聘画师

Introduction

Cultural Relics of Four Dynasties: Zhou, Qin, Han and Tang

Shaanxi, one of the significant birthplaces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one of the centers of the ancient world civilization, served as the capital for fourteen dynaties, including Zhou, Qing, Han and Tang. Shaanxi’s profound cultural heritage and historical accumulation have endowed it with an extraordinary rich cultural legacy, fostering highly developed material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s, and composing the most glamorous chapter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This exhibition gathers 120 sets of ancient cultural relics from various institutions such as Shaanxi History Museum, Xianyang Museum, Han Yangling Museum, Famen Temple Museum, Qianling Museum, and Chang'an Museum. Guided by the timeline and centered on the cultures of Zhou, Qin, Han, and Tang, the exhibition unfolds brilliant chapters of Shaanxi's history, showcasing the essence of thought and cultural elegance carried by these four dynasties during the process of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The exhibition highlights the national spirit and cultural confidence of the Chinese nation, characterized by virtues, diligence, inclusiveness, and innovation, vividly presenting the glorious epochs in Chinese history.

History may be distant, but it is not illusory, and relics may be silent, but they can tell stories. Hunan Museum sincerely invites the audience to traverse through thousands of years of time, experience the splendid memories of ancient China, and immerse themselves in the rituals of Zhou, the governance of Qin, the culture of Han, and the charm of Tang, share the dreams and glory of the past.

A la une

  • 青铜雷纹鼎
    青铜雷纹鼎
  • 青铜人面具
    青铜人面具
  • “伯作”青铜壶
    “伯作”青铜壶
  • 镂空青铜豆
    镂空青铜豆
  • “更作”青铜鼎
    “更作”青铜鼎
  • “友父”青铜簋
    “友父”青铜簋
  • 云纹青铜编钟
    云纹青铜编钟
  • 蟠虺纹青铜构件(金釭)
    蟠虺纹青铜构件(金釭)
  • 凤鸟纹瓦当
    凤鸟纹瓦当
  • 青铜甗
    青铜甗
  • 青铜钮钟
    青铜钮钟
  • 秦 高16厘米 1974年陕西西安临潼区秦兵马俑一号坑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See More青铜弩机

Introduction

The Flavor of Hunan

China is the country of origin of tea, the tea exports have been recorded as early as the 6th century. On the 17th century, tea has surpassed silk and porcelain to become the largest export in the Qing Dynasty. As the bridge between Euraisa, Russia is not only the major tea consumer, but also considers reselling Chinese tea to the European market to be an important source of income. "The Tea Road"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which flourished from the 17th century to the early 20th century, has become another international trade route connecting Europe and Asia after the silk road.

When President Xi Jinping visited Russia in 2013, he pointed out in his speech at the Moscow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at "The Tea Road" is the "artery of the century" linking China and Russia. The "The Tea Road" starts from Wuyi Mountain in Fujian Province in the south, passes through Jiangxi, Anhui, Hunan, Hubei, Henan, Shanxi, Hebei and Inner Mongolia, to Moscow, St. Petersburg and other major cities in Europe. This tea road, which stretches for 10,000 miles through the East and West, is not only an economic corridor starting with the tea trade, but also an important cultural route, which has profoundly influenced the commerce, culture and lifestyle of various places along the way.

In March 2019, "the Tea Road" was officially listed on the "Preparatory List of China's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by the National Cultural Heritage Administration.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On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the historical and humanistic information carried by "the Tea Road" has highlighted its important cultural value. Through carrying out "the Tea Road" cultural heritage investigation, research, protection, and actively promoting the transnational joint application for the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functions and roles of cultural relics departments, and making good use of cultural heritage resources, it will further realize the cultural exchanges, economic interconnection of countries along the route of China, Mongolia, Russia and Central Europe in the new period, and bring new vigor and vitality.

A la une

  • 长沙窑青釉褐彩“荼埦”
    长沙窑青釉褐彩“荼埦”
  • 青花开光诗句海棠式茶托
    青花开光诗句海棠式茶托
  • 金地麻姑祝寿粉彩盖碗
    金地麻姑祝寿粉彩盖碗
  • 单桶揉茶机
    单桶揉茶机
  • “泰和合号茶庄”青花盖罐
    “泰和合号茶庄”青花盖罐
  • “协和昌”茶号纪念杯(2件)
    “协和昌”茶号纪念杯(2件)
  • 安化黑茶运输路线图
    安化黑茶运输路线图
  • 俄罗斯“汉口茶”茶罐一对
    俄罗斯“汉口茶”茶罐一对
  • 山西介休至湖北京山行商路线手札
    山西介休至湖北京山行商路线手札
  • 孙义顺安茶号商标
    孙义顺安茶号商标
  • “凤凰来仪”茶盒
    “凤凰来仪”茶盒
  • 1947年 直径28.7厘米,高6.8厘米 湖南博物院藏 茶盒上绘花鸟纹饰,配刘揆一自题诗:“穷到无边尤自豪,清闲远比做官高。归来尚有花鸟在,幸喜生平未折腰。民国丁亥岁 刘揆一 自置。”刘揆一(1878-1950),字霖生,祖籍湖南衡山。
    See More花鸟纹茶盒

Introduction

世纪动脉 万里茶道——九省(区)茶文物联展

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国,早在公元6世纪就有茶叶出口的记载。17世纪,茶叶已超越丝绸和瓷器,成为清王朝最大宗的出口商品。俄国作为欧亚大陆的桥梁,不仅是茶叶消费大国,更将中国茶叶转销欧洲市场视为重要的经济来源。兴盛于17世纪至20世纪初的中俄万里茶道,成为继丝绸之路后,沟通欧亚大陆的又一条国际商路。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访问俄罗斯时,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特别指出,“万里茶道”是连通中俄两国的“世纪动脉”。万里茶道南起福建武夷山,经江西、安徽、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销往莫斯科、圣彼得堡及欧洲各大城市。这条贯穿中西、绵延万里的茶叶之路既是以茶叶贸易为开端的经济通道,也是一条重要的文化线路,深刻影响了沿途各地的商业、文化及生活方式。

2019年3月,“万里茶道”被国家文物局正式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万里茶道”所承载的历史人文信息凸显了重要的文化价值,通过开展“万里茶道”文化遗产调查、研究、保护,积极推进跨国联合申遗行动,发挥文物部门的职能和作用,用好文化遗产资源,将为新时期进一步实现中、蒙、俄及中欧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经济互联,注入新的活力。

A la une

  • 长沙窑青釉褐彩“荼埦”
    长沙窑青釉褐彩“荼埦”
  • 青花开光诗句海棠式茶托
    青花开光诗句海棠式茶托
  • 金地麻姑祝寿粉彩盖碗
    金地麻姑祝寿粉彩盖碗
  • 单桶揉茶机
    单桶揉茶机
  • “泰和合号茶庄”青花盖罐
    “泰和合号茶庄”青花盖罐
  • “协和昌”茶号纪念杯(2件)
    “协和昌”茶号纪念杯(2件)
  • 安化黑茶运输路线图
    安化黑茶运输路线图
  • 俄罗斯“汉口茶”茶罐一对
    俄罗斯“汉口茶”茶罐一对
  • 山西介休至湖北京山行商路线手札
    山西介休至湖北京山行商路线手札
  • 孙义顺安茶号商标
    孙义顺安茶号商标
  • “凤凰来仪”茶盒
    “凤凰来仪”茶盒
  • 1947年 直径28.7厘米,高6.8厘米 湖南博物院藏 茶盒上绘花鸟纹饰,配刘揆一自题诗:“穷到无边尤自豪,清闲远比做官高。归来尚有花鸟在,幸喜生平未折腰。民国丁亥岁 刘揆一 自置。”刘揆一(1878-1950),字霖生,祖籍湖南衡山。
    See More花鸟纹茶盒

Introduction

与天无极 璀璨秦中——陕西周秦汉唐文物精华展

陕西,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中心地区之一,周秦汉唐等十四个王朝建都于此,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历史积淀形成了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谱写了中华文明最华彩的乐章。

本次展览汇集陕西历史博物馆、咸阳博物院、汉景帝阳陵博物院、法门寺博物馆、乾陵博物馆、西安市长安博物馆等多家单位的120组陕西古代文物精品。以时间为脉络,以周秦汉唐文化为主要轴线,为观众揭开陕西地区一页页光耀中华历史的璀璨篇章,展示周秦汉唐四朝在文明发展进程中所承载的思想精华和文化风采,彰显出华夏民族崇德尚礼、奋发有为、兼收并蓄的民族精神与文化自信,集中展现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辉煌时代。

历史遥远但不缥缈,文物无声但能诉说。诚邀观众穿越千年时光,共同感受古代中国的盛世记忆,共同体验周礼秦制、汉风唐韵,共同分享曾经的梦想与荣光。

A la une

  • 青铜雷纹鼎
    青铜雷纹鼎
  • 青铜人面具
    青铜人面具
  • “伯作”青铜壶
    “伯作”青铜壶
  • 镂空青铜豆
    镂空青铜豆
  • “更作”青铜鼎
    “更作”青铜鼎
  • “友父”青铜簋
    “友父”青铜簋
  • 云纹青铜编钟
    云纹青铜编钟
  • 蟠虺纹青铜构件(金釭)
    蟠虺纹青铜构件(金釭)
  • 凤鸟纹瓦当
    凤鸟纹瓦当
  • 青铜甗
    青铜甗
  • 青铜钮钟
    青铜钮钟
  • 秦 高16厘米 1974年陕西西安临潼区秦兵马俑一号坑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See More青铜弩机

Introduction

烟云尽态——湖南博物院藏《三希堂法帖》展

《三希堂法帖》始刻于乾隆十二年(1747),是清高宗弘历敕命梁诗正、蒋溥等人历时七年从内府著录于《石渠宝笈》里的历代书法名迹中甄编、摹刻而成。其中收录了珍藏在养心殿西暖阁“三希堂”中的三件乾隆皇帝的“最爱”——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和王珣《伯远帖》,因而得名。帖刻成后,乾隆于北海公园中特建“阅古楼”以储帖石,又题“烟云尽态”四字榜书及七言诗以附之,足见珍视程度。

其所收之帖,上起魏晋,下至晚明,几乎囊括了《停云馆帖》《郁冈斋帖》等明代丛帖内的所有墨迹珍品。一些原迹或毁或失,今天已无法见到,如钟繇《荐季直表》、王献之《送梨帖》、赵孟頫《纨扇赋》等,幸赖此刻“勾魂摄魄”之术,留存“下真迹一等”之貌。

此套法帖卷帙浩繁、鉴选严格、摹刻精良、规模宏大,汇集名家135位、法书340件、题跋200多段、印章1600多枚,分编32卷,刻石495块,镌字9万余个,堪称刻帖之翘楚,乃“艺苑之钜观、墨林之极轨”,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学术价值。

湖南博物院书画碑帖藏品丰富,不乏珍品。2021年策划、展出《三希堂法帖》系列善本,反响热烈,广受好评。时隔一年,我们再次遴选六十余人百余件作品,悉数将其和盘托出,以飨观众,并祈方家教正。

A la une

  • 清·弘历 书 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序
    清·弘历 书 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序
  • 清·弘历 书 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榜题“烟云尽态”
    清·弘历 书 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榜题“烟云尽态”
  • 清·弘历 书 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诗跋《阅古楼》
    清·弘历 书 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诗跋《阅古楼》
  • 晋·王羲之 书《袁生帖(二谢帖)》(古摹本)
    晋·王羲之 书《袁生帖(二谢帖)》(古摹本)
  • 晋·王羲之(旧传) 书《曹娥碑》
    晋·王羲之(旧传) 书《曹娥碑》
  • 隋·佚名 书 《出师颂》
    隋·佚名 书 《出师颂》
  • 唐·欧阳询 书《卜商帖》(摹本)
    唐·欧阳询 书《卜商帖》(摹本)
  • 唐·欧阳询 书《张翰帖》(摹本)
    唐·欧阳询 书《张翰帖》(摹本)
  • 唐·褚遂良 书《倪宽赞》(宋仿)
    唐·褚遂良 书《倪宽赞》(宋仿)
  • 唐·冯承素(旧传) 摹 《兰亭序》
    唐·冯承素(旧传) 摹 《兰亭序》
  • 唐·颜真卿(旧传) 书《告身帖》
    唐·颜真卿(旧传) 书《告身帖》
  • See More唐·颜真卿 书《湖州帖(江外帖)》(宋仿)

Visite

湖南博物院书画碑帖藏品丰富,不乏珍品。2021年策划、展出《三希堂法帖》系列善本,反响热烈,广受好评。时隔一年,我们再次遴选六十余人百余件作品,悉数将其和盘托出,以飨观众,并祈方家教正。

Introduction

Foundation: the Art Changsha 2022

In the Chinese modern art history, there was a correction of appellation concerning the art medium: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generally accepted appellation of "foreign painting" or "western painting" in the first half of 20th century was swiftly substituted by the name of "oil painting" which was named after its material feature. However, there was difference of only a single word, the appellation of oil painting interpreted the promotion, dissemination and practice of it, as well as corresponding transform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modern art in China, as the practicing process of learning advanced culture to nurturing new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politics", the appellation of oil painting suggested that China's modernization was an internalization process oriented to the "world picture".

How to interpret the internalization process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or rather, how to establish the historical consistency between China’s contemporary art and China’s modern art, is the focus and thinking topic of this exhibition. In fact, when facing the current Chinese society, there were numerous people in China’s contemporary ideological sphere advocated that the public should grasp and deal with the historical correlation among three traditions of Confucian culture, socialist revolution and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Moreover, scholars coincidentally mentioned that it was necessary to confront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entire traditional Chinese historical culture to the historical foundation and spiritual foundation of modern China—as an inspiration for ideological plans, the transcendence of spacetime displayed by Chinese civilization has undoubtedly set up a larger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framework for the topics covered in this exhibition, which is a reflection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Foundation" of this exhibition consists of three solo art exhibitions of Chinese artists: Zhang Enli’s "After Emptiness",Wang Yuyang's "The Marvelous Clouds" and Su Xinping’s "Long Journey". As for the concept and practice of art, although three artists own different orientations, from their artworks, the public could capture a  modern experience of Chinese art represented by oil painting throughout the ancient and modern times: one is universal living world that keeps pace with the times, and the other is the value world of thinking and presenting "who we are", the two worlds are dialectically unified in the narrative and practice of self-history. Therefore, in a sense, the "civilization" here does not mean a context of the past, on the contrary, it is a scene of historical possibility about how we move towards the future.

A la une

  • 苏新平:风景1号 Landscape No.1
    苏新平:风景1号 Landscape No.1
  • 苏新平:荒原11号 Wasteland No.11
    苏新平:荒原11号 Wasteland No.11
  • 苏新平:玩球者2号 The Ball Player No.2
    苏新平:玩球者2号 The Ball Player No.2
  • 苏新平:肖像3号 Icon No.3
    苏新平:肖像3号 Icon No.3
  • 苏新平:行走的人 The Walking Man
    苏新平:行走的人 The Walking Man
  • 王郁洋:月
    王郁洋:月
  • 王郁洋:惚恍
    王郁洋:惚恍
  • 张恩利:吸烟者 1
    张恩利:吸烟者 1
  • 张恩利:旅行者
    张恩利:旅行者
  • 张恩利:悬垂的皮管子
    张恩利:悬垂的皮管子
  • 张恩利:园丁
    张恩利:园丁

Artist introduction

Introduction

方圆之境——湖南博物院藏铜镜展

铜镜是我国古代青铜器中旁逸斜出又妙趣横生的一朵奇葩。近代国学大师罗振玉的《古镜图录》有云:“刻画之精巧,文字之瑰奇,辞旨之温雅,一器而三善备焉者,莫镜若也。”而事实上,铜镜之旨趣不止于此。青铜时代结束之后,鼎、簋、尊等青铜礼器逐渐退居庙堂、宗祠等专用场所,铜镜、铜钱等小件却日益深入百姓生活,生产规模逐渐扩大。尤其铜镜不断推陈出新,历经了两汉繁荣和魏晋南北朝的中衰,至唐代达到了发展巅峰,其后历经宋元明清时期的平稳发展,在清代中晚期玻璃镜出现之后才日渐式微。数千年间,铜镜在铸造工艺、造型、纹饰、铭文方面都与时俱进,花样翻新,异彩纷呈,可谓铜器中硕果仅存的不断生长的鲜活范本。

中国古代铜镜,作为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器具,承载着宗教信仰、美好祝愿等诸多寓意,也频繁出现在诗词歌赋、传奇话本等历代文学作品中,产生了广为流传的破镜重圆、以人为镜等典故或故事,使得铜镜成为了一种无法替代的文学意象,并形成一种“镜鉴文化”。

本次展览甄选湖南博物院院藏铜镜中200余面形态风格精绝于时代者,基本涵盖战国至明清等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镜种,旨在通过对不同时代铜镜的造型、纹饰、铭文等的展示,体现铜镜发展脉络,揭示铜镜延续数千年的旺盛生命力,发掘其文化内涵。

明镜所以察形,述古所以知今。铜镜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如同方方圆圆的窗口,由此可以窥见古人的生活、科技、艺术及审美情趣等。方圆之境,可观民风世情,可知兴亡得失,亦可明文化的累积与创新,从而照亮我们的今天。

A la une

  • 羽状纹地十五叶五山纹镜
    羽状纹地十五叶五山纹镜
  • 透雕钮蟠龙纹镜
    透雕钮蟠龙纹镜
  • 龙凤菱纹镜
    龙凤菱纹镜
  • “常贵富”蟠螭(pán chī)纹镜
    “常贵富”蟠螭(pán chī)纹镜
  • “所言必当”四乳草叶纹镜
    “所言必当”四乳草叶纹镜
  • 星云纹镜
    星云纹镜
  • “昭明”“清白”重圈铭带纹镜
    “昭明”“清白”重圈铭带纹镜
  • “长宜子孙”鎏金博局纹镜
    “长宜子孙”鎏金博局纹镜
  • “新有善同”四神禽兽博局纹镜
    “新有善同”四神禽兽博局纹镜
  • “李氏”六乳禽兽纹镜
    “李氏”六乳禽兽纹镜
  • “尚方”七乳禽兽纹镜
    “尚方”七乳禽兽纹镜
  • 东汉(25-220年) 直径19.7厘米,重967克 征集
    See More“尚方”神人乐舞画像纹镜

Introduction

根基——2022第八届艺术长沙

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叙事中,我们有过一次关于艺术媒介的“正名”:20世纪上半叶普遍使用的“洋画”或者“西画”的称谓,在新中国成立后,迅速地被基于材料特征的“油画”称谓所取代。一字之差,但后者的命名方式,在认识论层面,将油画在中国的推广、传播和我们的实践,以及对应的中国美术现代化的改造与建设,理解为我们从学习先进文化走向孕育文化自新的践行过程,并从“文化—政治”的角度,提示了中国的现代化是一个面向“世界图景”的内在化进程。

如何诠释中国现代化的内在化进程,或者进一步说,如何建立中国当代艺术与中国现代美术之间的历史连续性,正是“根基——2022第八届艺术长沙”聚焦与思考的议题。事实上,中国当代思想界曾不止一人一次提出,面对当前中国社会,我们需要把握与处理儒家文化、社会主义革命与改革开放三个传统之间的历史关联性。并且,学者们都不约而同的提到,需要正视整个传统中国历史文明对于现代中国的历史基座与精神基础之意义——作为一种在思想方案上的启发,中华文明所展现出的时空超越性,无疑为本届“艺术长沙”关涉的议题,搭建了一个更大的反观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框架与文化框架。

作为展览的“根基”,由三位中国艺术家的个展组成:张恩利的“容器”、王郁洋的“奇云”和苏新平的“延绵”。具体于艺术上的观念与实践,三位艺术家虽然有着各自不同的方向,但从他们的艺术中,我们可以发现与捕捉一种贯穿至今,以“油画”为代表的中国美术的现代性经验:一面是与时俱进的“普遍”的生活世界,一面是思考与呈现“我们是谁”的价值世界,两个世界辩证统一在对于自我历史的叙事与践行中。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里谈及的“文明”并不意味着一个过去的语境,恰恰相反,它是一个包含历史可能性的现场,关乎我们怎样走向未来。

A la une

  • 苏新平:风景1号 Landscape No.1
    苏新平:风景1号 Landscape No.1
  • 苏新平:荒原11号 Wasteland No.11
    苏新平:荒原11号 Wasteland No.11
  • 苏新平:玩球者2号 The Ball Player No.2
    苏新平:玩球者2号 The Ball Player No.2
  • 苏新平:肖像3号 Icon No.3
    苏新平:肖像3号 Icon No.3
  • 苏新平:行走的人 The Walking Man
    苏新平:行走的人 The Walking Man
  • 王郁洋:月
    王郁洋:月
  • 王郁洋:惚恍
    王郁洋:惚恍
  • 张恩利:吸烟者 1
    张恩利:吸烟者 1
  • 张恩利:旅行者
    张恩利:旅行者
  • 张恩利:悬垂的皮管子
    张恩利:悬垂的皮管子
  • 张恩利:园丁
    张恩利:园丁

Artist introduction

苏新平

1960年生于内蒙古集宁市,1977年入部队服兵役,1983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绘画系,毕业后在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任教。198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获得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2014年至2022年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现为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个人展览

2021    “超凡与人间:苏新平与克里斯多夫·勒·布伦”,深圳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深圳,中国
2019    “苏新平:万物是凝固的”,苏州博物馆,苏州,中国
            “苏新平”,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7    “虚构的真实:苏新平作品展”,合美术馆,武汉,中国
2016    “地平线:苏新平作品展”,会空间,北京,中国
2015    “有仪式的风景:苏新平作品展”,广东美术馆&风眠艺术空间,广州,中国
            “苏新平:我是这样一路走来”,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杭州,中国
2014    “苏新平:从超现实主义到自动主义”,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沈阳,中国
2013    “独步行峰——苏新平作品展”,美仑美术馆,长沙,中国
            “悬而未决——苏新平作品”,今日美术馆,北京,中国
            “悬而未决——苏新平作品”,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中国
2009    “北京风景”,美国亚洲文化学院,华盛顿,美国
2008 “干杯——苏新平作品(2005-2008)”,何香凝美术馆,深圳,中国
           “干杯”,Dolores De Sierra画廊,马德里,西班牙
2005   “苏新平肖像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
1997   “苏新平”,当代中国画廊,伦敦,英国
1991   “苏新平版画展”上海美术馆,上海,中国 
                                       

联合展览

2020   “六个盒子:当代艺术展”,悦来美术馆,重庆,中国
2019   “历史的凝视:再访当代中国艺术”,木星美术馆,深圳,中国
2018   “面向东方——6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展”,上海新美术馆,上海,中国
2016   “后学院——八大美院油画研究展”,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广州,中国
           “另一种选择:第三届今日文献展”,今日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5   “中国8——莱茵鲁尔中国当代艺术展·概况——视野中国”,杜塞尔多夫北莱茵威斯特法伦会展中心,杜塞尔多夫,德国
           “传统与革新:中国当代艺术中的人物形象”,威斯康辛大学查森美术馆,麦迪逊,美国
2014   “破门而出:师传与模仿”,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中国
           “中国新表现——1980-2014特别邀请展”,中华艺术宫,上海,中国
           “未来的回归:来自中国的当代艺术展”,密歇根州立大学布罗德美术馆,东兰辛市,美国
           “第二届CAFAM双年展-无形的手:策展作为立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3   “时代肖像:当代艺术三十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中国
2012   “在当代·2012中国油画双年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2011   “新境界——中国当代艺术展”,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澳大利亚
2010   “第十四届亚洲艺术双年展”,国家艺术院,达卡,孟加拉国
2008   “快城快客——第七届上海双年展”,上海美术馆,上海。
2005   “墙—— 中国当代艺术展”,中华世纪坛艺术馆,北京,中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安德森美术馆,布法罗,美国;奥尔布莱特·诺克斯美术馆,布法罗,美国
           “第十一届印度国际三年展”,新德里,印度 
1997   “面孔与身体——90年代的中国艺术”,RUDOLFINOM博物馆,布拉格,捷克;OTSO ESPOO美术馆,艾斯博,芬兰
1989   “中国现代艺术展”,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

主要收藏

大英博物馆,英国
牛津大学阿什莫林美术馆,英国
大英图书馆,英国
红楼基金会,英国
亚洲·太平洋美术馆,美国
波特兰美术馆,美国
旧金山美术馆,美国
路德维希美术馆,德国
新南威尔士艺术博物馆,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国家美术馆,澳大利亚
维多利亚美术馆,澳大利亚
横滨市美术馆,日本
福冈美术馆,日本
新加坡国立美术馆,新加坡
新加坡大学美术馆,新加坡
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中国
上海美术馆,中国
广东美术馆;中国
深圳美术馆,中国
青岛美术馆,中国
江苏美术馆,中国
何香凝美术馆,深圳,中国
今日美术馆,北京,中国

 

王郁洋

1979年出生于哈尔滨,曾经就读于中央美院附中、中央戏剧学院、中央美术学院,自2008年起任教于中央美院实验艺术学院并在北京居住和创作。王郁洋虽然使用新兴媒介进行创作,却从不强调技术的新奇。他似乎更感兴趣于“过时”的技术、“破坏”美学及物质浪费带来的艺术性。他的作品涉及各种媒介,并充分拓展其内在潜力。他以幽默的、虚构奇观的方式来探究和表述人的身体、经验及认知之间的关系,探讨人造现实、媒体、历史感知与身体认同之间的关系。

王郁洋的作品诡异多变,是认知的陷阱。它逃离艺术的流行语言,从而就作者身份,创造力,批评引发诸多题问: 即作者的概念不再局限于人这一主体,钟情于另一种层级的智慧,而其观念的异端亦使批评不知所措。他的思考与制作模式不妨说是具有一种“非标准艺术”的特点,有如弗朗索瓦·拉鲁勒(François Laruelle)以非哲学的名义对哲学传统的剧烈离弃。

个展

2021    演化的逻辑:王郁洋的实验,广东美术馆,广州
2020    再造登月,Massimo De Carlo画廊,英国伦敦
            王郁洋:叠加态,麓湖·A4美术馆,成都
            王郁洋:万物入迷,木木美术馆798馆,北京
2018    奇点,阿利耶夫文化中心,阿塞拜疆巴库
            省略;赞美,沈阳K11, 沈阳
            The Moon,Massimo De Carlo 画廊,香港
2015    今夜我为何物,龙美术馆西岸馆,上海
            划线者,Copeland Park,英国伦敦
2013    幻想物,伦敦大学国王学院 ,英国伦敦
            划线者,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
2010    虫洞,英国Perth Horse Cross
            51m2 16#:王郁洋,泰康空间,北京
2009    一张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
            虫洞, Boers-Li画廊,北京
2008    尘归尘, CPU798,北京

部分群展

2022    元·境,59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威尼斯
            ON / OFF 回到未来,和美术馆,广州
2021    图像的旋踵:一次关于媒介身份的研究,UCCA LAB,上海
            超融体——成都双年展,成都
            Noor Riyadh,沙特阿拉伯利雅得
2020    非物质 / 再物质:计算机艺术简史,UCCA 北京,北京
            真实的拓扑,CAFAM Techne三年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
            智识城市,2020深圳湾公共艺术季, 深圳
            雲巻雲舒——現代中国美術展・紙,市原湖畔美术馆,日本千叶
            绘画的逻辑,石家庄美术馆,河北
            首届济南国际双年展,山东美术馆,山东
2019    lille3000,Le Tri Postal,法国里尔
            Lucciole per lanterne,Novecento 美术馆,意大利佛罗伦萨
            历史的凝视——再访当代中国艺术,木星美术馆,深圳
            向心——城市共生计划,安美术馆,北京
            降临——发明风景,制作大地,前哨当代艺术中心,上海
            PAL(ATE)/ETTE/,外滩三号沪申画廊SGA,上海
            中国风景——2019泰康收藏精品展, 798艺术区,北京
2018    第六届广州三年展——诚如所思:加速的未来,广东美术馆,广州
            Device_art 6.018,萨格勒布当代艺术博物馆,克罗地亚萨格勒布
            开,知美术馆开幕展,知美术馆,成都
2017    术问:真实的回归,ZKM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德国卡尔斯鲁厄
            非真实——算法之当下,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上海;电子艺术中心(HeK),瑞士巴塞尔
            后感性:恐惧与意志,明当代美术馆,上海
            废墟来的信息,亚洲当代艺术空间,台北
            我们的绘画,央美术馆,北京
2016    北京诗人,维尔本格哈尔艺术中心,荷兰马斯特里赫特
            后感性:恐惧与意志,北京民生美术馆,北京
            为什么表演?,明当代美术馆,上海
            无序之美,卡斯雕塑基金会,英国奇切斯特
            真实的假象,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上海
            Wrap around the Time白南准十周年纪念展, 白南准美术馆,韩国首尔
            语言亭,民生美术馆,上海
            中国艺术年鉴,北京民生美术馆,北京
2015    来信——电子世界的民谣,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上海
            物体系,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
            聚变:1930年代以来的中国现当代艺术,万林艺术博物馆,武汉
2014    UNPAINTED 新媒体艺术展,德国慕尼黑
            开今借古——龙美术馆西岸馆开幕展,龙美术馆西岸馆,上海
            齐物等观——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实验艺术展,今日美术馆,北京
            第三世界的世界III,朱拉隆功大学艺术中心,泰国曼谷
            天下无事——曼城亚洲艺术三年展2014 ,英国曼撤斯特
2013    ON/OFF: 中国年轻艺术家的观念与实践,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
            Encounters,香港巴塞尔艺术博览会
            Positions,迈阿密巴塞尔艺术博览会
            纵横阡陌——中国当代青年艺术家作品馆藏展,龙美术馆,上海
            选择——央美的六个个案,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
2012    明室,泰康空间,北京
            798艺术节——公共空间雕塑展,798艺术区,北京
            重新发电——第九届上海双年展主题展,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
            见所未见——第四届广州三年展主题展,广东美术馆,广州
2011    51m2:16位年轻艺术家群展,泰康空间,北京
            延展生命——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图像、历史、存在——泰康人寿成立15周年艺术品收藏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超有机——首届CAFAM泛主题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
2010    代码生活与代码连接——奥林匹克文化交流展,加拿大温哥华
            仁川国际电子艺术节展,韩国仁川
            白兔十年,白兔美术馆,澳大利亚悉尼
            心镜——上海当代艺术馆文献展(III),上海当代艺术馆,上海
            王郁洋 & 胡向前:有机体,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白立方&黑盒子,北京
            Transmediale.10: FUTURITY NOW! ,世界文化中心,德国柏林
2009    中国!中国!中国!,Norwich SCVA博物馆,英国诺维奇
            发现,北京铸造艺术馆,北京
            白兔初展,白兔美术馆,澳大利亚悉尼
            热身,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
            中国青年媒体艺术展,宁波美术馆
2008    中国!中国!中国!, Palazzo Strozzi博物馆,意大利佛罗伦萨
            亚洲——南京三年展,南京博物院
            囧——第三届上海多伦青年美术大展,多伦美术馆,上海
            穷,Boers-Li画廊,北京
2007    德国之夜——文化交流展,工人体育场,北京
2006    源于生活——首届学院实验艺术文献,中央美术学院主楼展厅,北京    
            时间,中央美术学院主楼展厅,北京
2003    后感性——内幕,七色光剧场,北京
            再造798,时代空间,北京
2002    嚏,中央戏剧学院舞美展厅,北京

 

张恩利

1965年生于吉林。1989年毕业于无锡轻工业大学艺术学院,现生活工作在上海。张恩利的作品一直专注于描绘寻常事物以及日常生命活动的痕迹。他常将勾画出的无以名状的线条与抽象掩映的色块相互转化,使画面获得具体的质感与体量感。他的绘画装置作品通过融合环境、历史与个体经验的体悟,创造性地将观者置于时间与空间叙事的双重虚空之中。张恩利通过描绘常在事物的不同角度,引发观者对“存在”这个命题的不断思考。

张恩利在世界各地的多个重要机构举办过个展,包括龙美术馆重庆馆(2021)、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20)、苏黎世Hause & Wirth画廊(2020)、比利时霍夫肯画廊(2019)、意大利博尔盖塞美术馆(2019)、上海K11艺术基金会(2019)、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2018)、纽约Hause & Wirth画廊(2018)、英国Firstsite美术馆(2017)、台北MOCA(2015)、香格纳画廊(2015)、伦敦Hause & Wirth画廊(2014)、香港KAF(2014)、意大利VILLA CROCE当代艺术博物馆(2013)、伦敦ICA(2013)、上海美术馆(2011)、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2010)、Ikon美术馆(2009)以及瑞士伯尔尼美术馆(2009)等。

张恩利的群展展出机构包括尤伦斯艺术中心UCCA EDGE(2021)、普拉达基金会(2018)、比利时安特卫普当代美术馆(2018)、首届南极双年展(2017)、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2016)、PAC-米兰当代美术馆(2015)、德国勒姆布鲁克博物馆(2015)、泰特美术馆(2015)、横滨三年展(2014)、加拿大温哥华美术馆(2014)、美国卢贝尔家族收藏美术馆(2013)、英国伯明翰美术馆(2013)、印度双年展(2012)、第六届库里提巴双年展(2011)、光州双年展(2010)、第七届上海双年展(2008)以及意大利VILLA MANIN当代艺术中心(2006)等。

张恩利的作品已被世界各大美术馆博物馆收藏,包括K11艺术基金会,香港;伦敦皇家艺术研究院,伦敦,英国;博尔盖塞美术馆,罗马,意大利;蓬皮杜艺术中心,巴黎,法国;M+收藏,香港;龙美术馆,上海;卢贝尔家族收藏,迈阿密,美国;昊·美术馆,上海;松美术馆,北京;余德耀基金会,雅加达,印尼;四方当代美术馆,南京;LVMH,法国;伯明翰博物馆和美术馆,英国;弗兰克·苏斯收藏,伦敦,英国; 泰特美术馆,伦敦,英国;瑞银集团,苏黎世,瑞士;DSL收藏,巴黎,法国;上海美术馆,上海

Pages

S'abonner à RSS - 国内